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层面上参与多种细胞学过程,例如,调控细胞周期、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信号转导与代谢等。因此研究蛋白互作对于理解分子调控网络至关重要。目前大家常用的蛋白互作研究手段主要有免疫共沉淀(Co-IP)、Pull down分析,并结合质谱(MS)分析。在大多情况下,Co-IP实验虽可在细胞内进行,但其不仅对抗体的要求较高,且无法有效捕获瞬时或较弱的蛋白相互作用;而Pull down实验是一种体外亲和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应细胞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BRET)、时间分辨荧光(TRF)、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放大化学发光亲和均相检测(AlphaScreen)等由于存在光漂白作用或需要抗体即昂贵底物,应用范围受限等原因,无法全面鉴定蛋白互作。介于上述原因,2012年,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邻近标记技术(Proximity labeling, PL),它不仅无需使用抗体、昂贵底物等,还可直接在自然条件下的活细胞内进行,有利于捕获体内瞬时发生或微弱的蛋白互作关系,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细胞内复杂的生物学过程(Branon et al., 2018)。今天伯小医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详细学习一下什么是邻近标记技术吧!

原理简介

PL原理是将一个具有邻近标记功能的酶(biotin ligase,包括过氧化氢酶(如:APEX、APEX2以及HRP)与生物素连接酶(如:BioID、BioID2、BASU、TurboID、miniTurbo、Split-BioID 和Split-TurboID等))与目标蛋白融合,通过酶催化的共价修饰将邻近的蛋白标记上生物素(biotin),最后通过亲和素磁珠富集生物素标记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分析目的蛋白的互作或邻近的蛋白信息(Guo et al., 2023)(图1)。所谓生物素是一种天然辅酶即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可与糖蛋白、亲和素或类似的蛋白质、链霉亲和素紧密结合。这种强相互作用能够轻松地将带有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质纯化出来并进行鉴定。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PPI)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且在不同的时空层面上参与多种细胞学过程,例如,调控细胞周期、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信号转导与代谢等。因此研究蛋白互作对于理解分子调控网络至关重要。目前大家常用的蛋白互作研究手段主要有免疫共沉淀(Co-IP)、Pull down分析,并结合质谱(MS)分析。在大多情况下,Co-IP实验虽可在细胞内进行,但其不仅对抗体的要求较高,且无法有效捕获瞬时或较弱的蛋白相互作用;而Pull down实验是一种体外亲和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应细胞内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其他的技术,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生物发光能量共振转移(BRET)、时间分辨荧光(TRF)、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放大化学发光亲和均相检测(AlphaScreen)等由于存在光漂白作用或需要抗体即昂贵底物,应用范围受限等原因,无法全面鉴定蛋白互作。介于上述原因,2012年,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研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邻近标记技术(Proximity labeling, PL),它不仅无需使用抗体、昂贵底物等,还可直接在自然条件下的活细胞内进行,有利于捕获体内瞬时发生或微弱的蛋白互作关系,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细胞内复杂的生物学过程(Branon et al., 2018)。今天伯小医就带领大家一起来详细学习一下什么是邻近标记技术吧!

原理简介

PL原理是将一个具有邻近标记功能的酶(biotin ligase,包括过氧化氢酶(如:APEX、APEX2以及HRP)与生物素连接酶(如:BioID、BioID2、BASU、TurboID、miniTurbo、Split-BioID 和Split-TurboID等))与目标蛋白融合,通过酶催化的共价修饰将邻近的蛋白标记上生物素(biotin),最后通过亲和素磁珠富集生物素标记蛋白进行质谱鉴定,分析目的蛋白的互作或邻近的蛋白信息(Guo et al., 2023)(图1)。所谓生物素是一种天然辅酶即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可与糖蛋白、亲和素或类似的蛋白质、链霉亲和素紧密结合。这种强相互作用能够轻松地将带有生物素标记的蛋白质纯化出来并进行鉴定。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图2 Split-BioID流程示意图(Schopp et al., 2017)。

02
TurboID、miniTurbo、Split-TurboID和ProtA-TurboID


BioID、BioID2和Split-BioID的标记时间相对较长(16-18小时),可能会影响瞬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和蛋白质功能的标记,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并且当温度低于37℃时,它们的效率会降低。

2018年,Branon等人使用酵母展示、定向进化、酪酰胺信号放大(TSA)、连接酶还原去除和负选择来生成了两种新的连接酶:TurboID和miniTurbo,能够在异源表达以及活体秀丽隐杆线虫和果蝇中进行明显更强的生物素标记(Branon et al., 2018)。其中,TurboID的分子量为35kDa,miniTurbo的分子量仅为28kDa,与野生型BirA相比,N端结构域缺失,并且有13bp的突变。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图3 BioID和TurboID的工作流程(Guo et al., 2023)。

由于传统的PL方法在靶向特异性方面存在局限性(无法获得特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或定位细胞器接触位点),并且可能无法耐受高分子量蛋白质融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对标记酶进行了拆分,Split-APEX和split-BioID被较早推出,但split-APEX需要添加H2O2和亚铁血红素,限制了其在体内的使用,而split-BioID的活性非常低。2020年,Cho等人结合了TurboID的两个非活性片段,研发出了split-TurboID,其分子量为35kDa,这两个非活性片段可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或细胞器-细胞器相互作用重新组装。Split-TurboID有两种形式:低亲和力和高亲和力,生物素孵育时间小于1h后,两种形式均能催化PL,其活性不仅远高于split-BioID,且也高于全长BioID(Cho et al., 2020),其工作流程如图4所示。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图4 Split-TurboID的工作流程(Guo et al., 2023)。

2021年,Santos-Barriopedro等人开发了一种称为ProtA-TurboID的方法,该方法不需要额外的突变,酶是生物素连接酶TurboID和抗体识别分子ProteinA的重组融合体。原则上可以在3天内确定任何目标蛋白的近端蛋白质组。由于它不需要对靶细胞进行转染、转导或其他遗传操作,因此可应用于任何细胞类型。

03
基于BirA的其他技术


(1)BASU是从枯草芽孢杆菌中设计的一个新的突变体,分子量为29kDa,与之前的标准大肠杆菌BirA相比,其动力学速率提高了1000倍以上,信噪比提高了30倍以上。2020年,Villaseñor等人使用BASU建立了ChromID方法,将BASU与工程染色质读取器(eCR)融合,用于识别与单个组蛋白标记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2)2020年,Kido等人重建了BirA算法,并利用宏基因组数据构建了一种新的邻近依赖性生物素标记酶,称为AirID,尽管其与BioID的序列相似性为82%,但AirID在体外和细胞实验中对相互作用蛋白表现出更高的生物素化活性。同样的,科学家又对AirID的基础上研发了splitAirID(Schaack et al., 2023)。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图5 AirID与splitAirID示意图(Schaack et al., 2023)。
04
HRP、APEX、APEX2与sAPEX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第一个能够将芳基叠氮化物-生物素试剂转化为自由基的邻近标记酶,有助于研究细胞膜域中的蛋白质组成。由于HRP结构取决于两个Ca2+离子结合位点和四个二硫键,这些二硫键在细胞内存在的还原条件下被破坏,因此基于HRP的PL仅限于在氧化环境以及细胞外应用(Hopkins et al., 2000)。

2012年,Martell等人从二聚豌豆或大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中提取了一种新的邻近标记酶即APEX,与HRP相比,APEX缺乏二硫键和钙结合位点,分子量较小(约28 kD),并且作为单体发挥作用(Martell et al., 2012)。APEX及其工程衍生物的引入代表了该领域的重大进步,且基于APEX的标记比基于BirA的方法具有一些优势。

最初,开发的APEX是为了催化二氨基联苯胺依赖的H2O2聚合,用于生成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图像,然后进一步优化以实现邻近依赖的蛋白质生物素化。2015年,Lam等人对APEX进行了定向改进,研发出了APEX2(Lam et al., 2015)。目前,APEX和APEX2不仅用于蛋白质组学,还用于研究亚细胞区室的转录组,APEX2介导的RNA标记为绘制亚细胞转录组图谱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

为了解决PL中的脱靶标记问题,2019年,Han等人开发了split-APE(sAPEX),分为两部分,AP和EX,AP是选自酵母展示文库的200个氨基酸的N端片段,EX是50个氨基酸的C端片段。每个片段本身没有活性,但是当在分子相互作用过程中重组时,过氧化物酶活性就会恢复(Han et al., 2019)。Split-APEX技术已应用于哺乳动物细胞膜、非编码RNA支架和线粒体相关内质网接触位点。

05
基于APEX的其他技术


(1)2017年,Kaewsapsak等人将过氧化物酶对空间限制性原位蛋白质生物素化的催化与RNA-蛋白质化学交联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名为APEX-RIP的方法,可从各种亚细胞区室中高度特异性和灵敏地分离RNA细胞核、细胞质和内质网。

(2)2018年,Benhalevy等人使用APEX2介导的蛋白质特异性生物素化和紫外线(UV)交联开发了Proximity-CLIP,可研究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细胞中的RNA和蛋白质,在RNA结合蛋白(RBP)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

(3)2019年,Alejandro等人使用APEX2开发了APEX-seq,是用于探索RNA的PL技术。然而,该技术有两个缺点:需要在靶细胞中重组表达APEX-fusion;难以标记大分子复合物内的RNA。

(4)2020年,有学者提出将MS2-MCP系统或CRISPR/Cas13系统与APEX2结合,以针对特定的RNA,但这种方法仅在过度表达、高丰度的细胞RNA上得到证实。

邻近标记技术的比较

虽然用于PL检测的酶有很多种,但它们均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酶与目标蛋白融合并在活细胞中表达,且不破坏目标蛋白的定位、功能和相互作用;

(2)酶与信号肽融合并靶向特定的亚细胞区室;

(3)将酶底物添加到细胞后,酶与底物反应产生反应中间体,共价标记附近的核酸或蛋白质。其中,表1中总结了常见PL技术应用的工具酶,表2总结了PL的一般应用以及不同PL酶的优缺点。

表1 常见用于PL的工具酶(Mathew et al., 2022)。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表2 PL的一般应用以及不同PL酶的优缺点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邻近标记技术的应用

迄今为止,邻近标记技术已应用于各个生物领域,包括探索低亲和力和不溶性蛋白质、分割蛋白质以研究细胞器、标记弱且短暂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了解膜蛋白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放大局部信号以用于免疫荧光标记细胞结构。分子相互作用网络的破坏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包括免疫紊乱、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下期,小医将详细介绍PL技术在各类疾病中的应用,敬请期待哟!

参考文献
Branon TC, Bosch JA, Sanchez AD, et al. Efficient proximity labeling in living cells and organisms with TurboID. Nat Biotechnol. 2018;36(9):880-887.

Guo J, Guo S, Lu S, et al. The development of proximity label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mammals,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Cell Commun Signal. 2023;21(1):269.

Han Y, Branon TC, Martell JD, et al. Directed Evolution of Split APEX2 Peroxidase. ACS Chem Biol. 2019;14(4):619-635.

Hopkins C, Gibson A, Stinchcombe J, Futter C. Chimeric molecules employing horseradish peroxidase as reporter enzyme for protein localization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Methods Enzymol. 2000;327:35-45.

Kim DI, Roux KJ. Filling the Void: Proximity-Based Labeling of Proteins in Living Cells. Trends Cell Biol. 2016;26(11):804-817.

Lam SS, Martell JD, Kamer KJ, et al. Directed evolution of APEX2 for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proximity labeling. Nat Methods. 2015;12(1):51-54.

Mathew B, Bathla S, Williams KR, Nairn AC. Deciphering Spatial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Brain Using Proximity Labeling. Mol Cell Proteomics. 2022;21(11):100422.

Martell JD, Deerinck TJ, Sancak Y, et al. Engineered ascorbate peroxidase as a genetically encoded reporter for electron microscopy. Nat Biotechnol. 2012;30(11):1143-1148.

Roux KJ, Kim DI, Raida M, Burke B. A promiscuous biotin ligase fusion protein identifies proximal and interacting proteins in mammalian cells. J Cell Biol. 2012;196(6):801-810.

Schaack GA, Sullivan OM, Mehle A. Identify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by Proximity Biotinylation with AirID and splitAirID. Curr Protoc. 2023;3(3):e702.

Schopp IM, Amaya Ramirez CC, Debeljak J, et al. Split-BioID a conditional proteomics approach to monitor the composition of spatiotemporally defined protein complexes. Nat Commun. 2017;8:15690.

Trinkle-Mulcahy L. Recent advances in proximity-based labeling methods for interactome mapping. F1000Res. 2019;8:F1000 Faculty Rev-135.

《邻近标记技术:研究蛋白互作的利器(一)》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