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无疑是现代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抬头看看你的周围,哪里没有塑料呢?衣食住行,塑料深度地参与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部分。
1950年,全世界的塑料年产量还不到200万吨,时至今日已经达到4亿吨/年,而且这个数字将在2040年翻倍,2060年×3。
塑料产量逐年攀升,积累的废弃塑料已成一大问题
但是塑料的无限便利是有代价的,而且这份代价远比我们的想象更沉重。
塑料在环境中会分解为微小颗粒,包括直径小于5mm的微塑料和小于1000nm的纳米塑料,这些塑料颗粒被统称为MNPs。如今,这些MNPs已经不仅仅在自然环境中游荡,而是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侵入身体,并悄悄影响人类健康。
本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科学家们分析了304名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样本,竟有超过58%患者样本中检测到聚乙烯(PE)的存在。在近3年的随访中,斑块检测到MNPs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或全因死亡的风险较未检测患者高出353%。
虽然我们无法把问题全部归因给塑料,但塑料是否是一个关键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确要拿出来正经讨论一下了。
论文题图
塑料诞生自化学燃料,为了让它获得多彩的颜色、或柔软或坚硬的质地、阻燃防水等我们需要的特性,塑料会在制造过程中被添加进各种化学基团和添加剂。许多添加剂具有生物毒性,可能致癌、影响神经或干扰内分泌,例如双酚类物质和多氟化合物就会破坏脂质代谢,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风险。
已有几项研究发现,MNPs可以通过摄入、吸入和皮肤暴露进入人体,并与组织和器官产生交互作用。目前已有报道在人体胎盘、肺、肝、母乳、尿液、血液等组织中存在MNPs。
如果只是身体“塑化”,好像倒也不用太过担心。但体外研究表明,特定的MNPs能够促进内皮细胞和其他血管细胞的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MNPs可能影响心率改变、损害心功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和内皮功能障碍。
也就是说,侵入人体的塑料,很有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为了确认这个假设,研究者们开展了分析。纳入研究的312名患者因不同原因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57人完成了后续33.7±6.9个月的随访。
这些患者中,有150人(58.4%)切除的斑块中检测到了聚乙烯,平均含量21.7±24.5μg/mg;31人(12%)还检测到了聚氯乙烯,平均含量5.2±2.4μg/mg。
检测到MNPs的患者相对更年轻,更可能是男性,高血压的可能性较低,更可能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血脂异常,更可能吸烟,更可能肌酐值高。其他临床指标相较未检测到MNPs者基本一致。
研究者随机选择了10份MNPs阳性样本在电镜下观察,发现在斑块的泡沫巨噬细胞内存在边缘呈锯齿状的颗粒,颗粒大小几乎都小于1μm。
电镜下巨噬细胞内的MNPs
在随访期间,无MNPs的107名患者中有8名(7.5%)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即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或全因死亡,而有MNPs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20%。
也就是说,斑块中有MNPs的患者出现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更高,风险比达到4.53,升高了353%。
有MNPs的患者风险暴增
令研究者费解的是,他们检测了11种不同的塑料,但是在样本中仅发现了聚乙烯和聚氯乙烯两种。不知道是受塑料来源的影响,还是这两种塑料有什么特殊的机制更容易积累在斑块中。
此外,完全没有检测到MNPs的患者们又是怎么回事呢?塑料侵蚀人类社会如此之深,他们总不可能完全不接触塑料吧。或许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所不同,又或者人体存在特殊的清除MNPs的生物途径我们还未发现。
前几天ACS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4],把水烧开可以一定程度上去除水中的MNPs,因为0.1-150μm大小的聚苯乙烯、聚乙烯和聚丙烯颗粒可以在沸腾中与碳酸钙凝结在一起。或许“多喝热水”能让我们少吃点塑料?
文章来源: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