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时候一到考试的日子就很容易肚子痛或者拉肚子,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因为压力大。精神压力一直以来都与胃肠道疾病的发作有关,肠易激综合征(IBS)患病率可高达10%,炎症性肠病(IBD)在世界范围内患者也多达千万。
这很奇怪,为什么脑子的事儿,会影响到肠子呢?
近期,《细胞·代谢》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研究,通讯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郑啸、王广基,东南大学袁勇贵。研究者们发现,心理压力会通过交感神经影响肠道中共生乳杆菌的丰度,增加吲哚-3-乙酸酯(IAA)的产生。IAA真不是个好货,它能破坏肠道干细胞(ISC)线粒体功能,影响ISC分化,并最终导致肠道上皮屏障的损伤。
好消息是,研究者们还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解药”,α-酮戊二酸(α-KG),口服即可令ISC恢复分化、弥补损伤。考虑到在人类群体中心理压力大和IAA水平高也有关联,α-KG很可能成为一剂救肠良方。
论文题图
为了搞清楚大脑是如何与肠道联动的,研究者在小鼠身上开展了实验。慢性束缚应激(CRS)是常用的模拟负面心理应激的方法,CRS会导致小鼠出现明显的行为障碍和肠道功能障碍。
2周的CRS之后,研究者检查了小鼠的肠道组织,发现回肠远端绒毛长度和隐窝高度均明显降低,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肠内分泌细胞减少,沿肠绒毛的增殖细胞也显著减少了。
研究者分析了CRS小鼠的肠道干细胞,发现它们的分化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
CRS导致小鼠肠道组织学改变
对CRS小鼠肠道干细胞进行RNA测序,研究者们发现了31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很多干细胞命运和线粒体稳态的调节因子。KEGG富集分析也发现,涵盖了氧化磷酸化、脂肪酸代谢和三羧酸循环的能量代谢通路受到广泛影响。
实验也发现,CRS小鼠隐窝的基础耗氧率是明显低于正常小鼠的。把细胞放到电镜下一看,CRS小鼠肠道干细胞的线粒体形态都有了变化。
看来是肠道干细胞的能量工厂出了问题。
CRS小鼠ISC线粒体发生形态学改变
肠道里发生的事儿,肠道微生物怎么脱得了干细?
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CRS的确改变了小鼠的肠菌组成,而这就是肠道干细胞功能障碍的诱因。经过一番筛选,研究者找到了罪魁祸首,乳杆菌(Lactobacillus)。
经受了CRS后,小鼠肠道内的乳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它们产生的代谢物IAA水平则增加了3-5倍。IAA,就是直接抑制肠道干细胞分化的物质。
scRNA测序结果显示,多个参与线粒体完整性、代谢和蛋白质折叠的基因受IAA影响,这伴随着线粒体形态的破坏和氧化磷酸化功能的缺失。总结一下,IAA破坏了肠道干细胞的稳态,使它失去正常功能。
从IAA的分子机制入手,研究者们也找到了相应的“解药”,α-KG。实验结果显示,口服α-KG能够有效增强肠道干细胞功能、保护小鼠免遭上皮损伤。
α-KG可缓解IAA导致的类器官生成障碍
最后,研究者还分析了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粪便菌群组成,发现相对健康对照,抑郁患者粪菌中乳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IAA水平也更高。这意味着以上机制在人类体内也可能存在,α-KG或许能够成为一剂救肠良方。
当然,压力对身体的影响是巨大且广泛的,这项研究所揭示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研究者们接下来准备继续探索上游效应,解析面对压力大脑如何发出指令,α-K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是关键的课题。
参考资料:
[1]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3)00477-1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188-4
文章来源:奇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