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无糖食品的风很大,或主动或被动奇点糕也尝过不少。对于奉行“吃糖就吃真糖”主义的奇点糕来说,得出的经验最多不过是三氯蔗糖和阿斯巴甜味道确实比较怪,而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要相对像真糖……
其实我对赤藓糖醇印象还蛮好的(因为好吃),可能因为它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一种代糖,我对它还带有一点新科技总不会太差的滤镜。
不过事实证明,我们在研究代糖上面的确还有很多疏忽,而代糖也确实不如消费宣传中那样轻盈无负担。
今日,《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了赤藓糖醇的心血管危害。研究者们发现,总计4千余人的多个队列中,使用赤藓糖醇都与主要心血管事件高发存在关联,风险增加80%-121%不等。
而且在后续的实验中,研究者们证实,生理浓度的赤藓糖醇即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至少在心血管领域,赤藓糖醇的安全性,可要暂时画上一个问号了。
又“天然”又“零卡”,不难理解为什么赤藓糖醇受到追捧。根据美国2013-2014年间进行的全国调查,部分人摄入赤藓糖醇的量高达30g/天。
虽然我知道赤藓糖醇还是这几年的事儿,但查了一番之后发现,原来赤藓糖醇在1990年代就已经在日本商业化,而且早就有了广泛使用的历史。一直以来,它都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的甜味剂。
不过,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一个有1157名参与者的发现队列中,研究者们发现,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有关的血浆化合物中,出现了人工甜味剂的踪迹。
经计算,按照血浆赤藓糖醇水平四分组,最高组相对最低组,3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竟然升高了222%,即使针对多因素调整后,这个数字也高达195%。
与发现队列相似,四分组后,两个验证队列中水平最高组相对最低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别升高了164%和348%,调整后也高达80%和121%。
具体来说,血浆水平每升高1μM,两个队列中风险分别升高21%和16%。
研究者们尝试用在两个验证队列中观察到的生理浓度来做做实验。令人惊讶地是,赤藓糖醇能够显著地促进血小板聚集,而且与剂量有关。作为对照的葡萄糖或1,5-脱水山梨糖醇(AHG)则没有类似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发现,赤藓糖醇能够增加血小板胞内的钙离子浓度,并导致多种血小板激活表型。
研究者们给8名健康志愿者喝了一杯含有30g赤藓糖醇的饮料,这个摄入量和日常的一罐代糖饮料或其他食品是差不多的。
持续观察发现,虽然基线时志愿者们的血浆赤藓糖醇比较低,约3.84μM,但在摄入30分钟后就能达到5.85mM,暴涨一千倍不止,而且在随后的2天中都能维持高水平。
当然,这项研究还不足以给赤藓糖醇盖棺定论,毕竟几个队列数据都来自转诊中心,也就是说参与者本身要么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么是高风险人群,并不能完全代表健康人。
但换个角度来说,使用代糖的画像人群可能本身就和这些有减肥需求的人有重叠,至少这些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应当小心饮食摄入赤藓糖醇潜在的长期血栓风险了。
文章来源:奇点网